近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信所)公布了 2024 年度 “领跑者 5000—— 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F5000)” 的入选论文名单。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有17篇论文入选 2024 年度 F5000,在此,向各位获奖作者团队致以诚挚的祝贺!
F5000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为基础,运用定量分析(计算 5 年时间窗口内论文的累计被引次数)与定性分析(要求论文为原创性的科学研究或技术创新成果,能够反映期刊所在学科领域的最高学术水平)相结合的手段,从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里挑选出每个年度各学科累计被引用次数位居前 1% 的高被引论文。
大家点击论文标题查看入选论文全文。相信他们的学术探索将为科研领域的发展带来更多新的启发和突破。(入选论文列表排名不分先后)
摘要:高端光学元件是决定高端装备性能水平的核心零件,研究高端光学元件超精密加工技术与装备发展,对于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满足高端装备产业需求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剖析了光学元件超精密加工方法与装备、高性能基础部件、超精密光学加工中的测量方法与装备等的发展状况,凝练了精度与尺寸极端化、形状与性能一体化、加工工艺复合化、加工与检测一体化、装备与工艺智能化等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广泛的行业调研和研讨,从需求、目标、产品、关键技术、应用示范、支撑保障等层次着手,形成了面向2035 年我国高端光学元件超精密制造技术路线图。针对性提出了优化创新体系设置、组织优势资源成立技术联盟,加大资源保障力度、布局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计划,加强人才培育、构建梯队并扩大队伍规模,筑牢产业高质量发展基础、培育有突出贡献的公司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等发展建议,以期促进高端光学元件加工产业提升与高质量发展。
摘要: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过 10 次以上不同程度的生物灭绝事件,是人类长期共同面临的重大潜在威胁;防范近地小行星( NEA)撞击风险事关全球安危与人类文明存续,相关研究现实需求迫切、战略意义深远。本文阐述了 NEA 撞击危害及撞击地球风险情况,研判了积极开展应对的重要意义;系统分析了当前 NEA 撞击风险应对的国际研究态势,涵盖应对流程、监测预警、撞击灾害评估、在轨处置等内容;全面总结了我国 NEA 撞击风险应对的基础进展及存在不足。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我国应对 NEA 撞击风险的发展目标、体系构成,论证形成了监测预警、在轨处置、灾害救援等重点任务以及基础研究、国际合作主导方向。研究建议,加强撞击风险应对能力顶层设计和长远谋划,高效建立“内聚外联”撞击风险应对业务体系,快速形成撞击风险应对能力和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着力构建行星防御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由此发展适应国情特色且“监测精准、预警可靠、应对有效、救援有力”的行星防御体系。
摘要:京津冀地区是我国能源消耗、碳排放的集聚区,研究区域内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举措,对实现高质量的区域协同发展至关重要。本文构建了考虑京津冀地区特征的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模型(LEAP-BTH),设置了基准情景、低碳情景、协同情景等主要情景以及8个子情景,完成了2021—2060年京津冀地区相应发展路径的预测分析。根据结果得出:在基准情景下,京津冀地区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2060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碳排放量分别下降为2020年的41%、40%、53%,实现碳中和目标面临较大挑战;在低碳情景下,2060 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碳排放量分别下降为 2020 年的 20%、26%、46%,相比碳中和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在协同情景下,2060年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的碳排放量分别下降为2020年的13%、15%、21%,能够基本实现碳中和目标。研究建议,京津冀三省市需针对各自的重点减排部门和路径,提出更明确、更严格的应对措施,如北京市重点推动交通、建筑部门的低碳转型,天津市、河北省着力开展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替代与工业绿色升级;优化顶层设计,挖掘区域内工业、能源、交通等部门的协同发展的潜在能力,重点推动产业协同升级和能源协同发展,据此支撑京津冀地区的“双碳”工作和高质量发展。
摘要:离岸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沿海国家或地区通过工程方式为实现CO2减排而发展起来的解决方案与技术体系;相对于陆上CCUS技术,具有潜在封存空间广阔、封存安全等诸多优势。离岸CCUS技术指从沿海大型或近海碳排放源捕集CO2,加压并运输至离岸封存平台后注入海底地质储层中,实现CO2与大气永久隔离或利用其生产价值产品的过程。本文概要回顾了全球及我国离岸CCUS技术的发展需求与产业现状,分析了发展离岸CCUS的技术性和社会性价值;梳理总结了代表性的离岸CCUS技术发展路线海底咸水层封存与驱油利用、CO2化学利用以及其他技术架构。着眼不同技术创新方向面临的共性问题,提出我国离岸CCUS领域未来发展建议:注重陆海统筹战略规划和布局,培养高水平研究团队,加强各发展阶段的基础研究、核心研发技术、成本控制、规模增扩和政策激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