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文县,群山巍峨,四季分明,独特的地貌与多变的气候交织出一幅幅壮丽的自然画卷。2024年4月,经过冬天的休整与淬炼,中国地质调查局军民融合地质中心野外项目组继续深入阳山的崇山峻岭间,投身“甘肃省文县阳山金矿资源基地综合调查”项目。
这场神秘而艰辛的探矿征程,只是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支撑我国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的一个缩影。2024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综合调查指挥中心承继先辈荣光,麾下13家中心协同奋进,奔赴山海,书写下壮丽的篇章。
矿产资源作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对民生与国家安全至关重要。2022年10月,习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的回信,再次为地质工作者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掀起新一轮找矿突破行动的热潮。指挥中心闻令而动,积极作为,凭借专业优势与团队力量,全力助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在茫茫戈壁,中国地质调查局呼和浩特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哈达门沟矿区的地质勘探队伍正日夜不停地进行找矿工作。项目负责人杨彪表示:“钻井开钻后,无论天气如何,班组成员必须坚守机台。”项目组每班3~4名成员,在狭小的钻机平台上要连续奋战12小时。2024年,矿区大坝沟矿段100号脉群累计新增查明矿石量近900万吨,累计新增查明低品位矿石量800余万吨。一组组成功数据的背后,是哈达门沟找矿团队的坚守与努力,是他们用青春与汗水浇灌出的“金色花朵”。
在雪域高原,无水、无电、无信号的柴达木盆地,白天酷暑难当,夜晚寒风凛冽,恶劣的环境让人难以适应,这为钾盐钻探作业造成了极大的阻碍。“这里地质条件十分复杂,地下岩层富含卤水对钻井液的要求极为特殊,钻探成孔难度大。”项目负责人韩小龙介绍道。伴随着钻机的轰鸣,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宁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钾盐团队在极度严酷的环境中奋力拼搏,为实现钾盐找矿突破挥洒汗水与热血。2024年,在素有“聚宝盆”美誉的柴达木盆地,该团队攻坚克难,揭露最大单日涌水量为5927 立方米/天的深层砂砾孔隙卤水钾盐矿。
在巍巍秦岭,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矿产资源调查中心技术团队穿梭于崇山峻岭之中探寻宝藏。他们先后转战14个省区,发现甘肃寨上、陕西金龙山等大型岩金矿床3处、中型岩金矿床8处、小型金矿床23处;在中西部重要成矿带取得找矿新进展,提交金、锑、萤石等找矿靶区30余处,新发现矿产地4处、区块建议3处;在南秦岭后龙门造山带和旬北地区新发现辛家咀和王庄金矿产地2处;东秦岭大落日沟锑找矿靶区初步估算锑潜在资源量3500余吨。
在山东招远玲珑镇连绵起伏的山丘之间,中国地质调查局烟台海岸带地质调查中心胶西北地区金矿资源勘查项目组技术人员,正凝望着钻杆向地球深部探进。该团队提出滕家东部地区深部具有巨大找矿潜力,并发现招远滕家金矿,推断金资源量超过50吨,达特大型规模;胶莱盆地东北缘前垂柳矿区推断金资源量27.5吨,达大型规模,被中国地质调查局评为“2023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
功夫不负有心人,宝藏在地质人的丈量中熠熠发光。2024年,指挥中心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取得积极进展,以金矿、钾盐、萤石、锑矿、稀土等矿种为重点,有序开展1∶5万矿产地质调查面积4500余平方千米。在秦岭、胶西北、吉黑东部等成矿带开展的战略性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中,提交锑、稀土矿、赤铁、锆铪等矿产地6个,圈定找矿靶区83处,提交勘查区块建议53个。同时,在推进金矿大型资源基地建设上成效显著,编制完成的甘南-陇南和哈达门沟两个金矿大型资源基地建设方案通过论证,并发现3个大型或超大型金矿。
当今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慢慢的提升,矿产勘探领域迎来了深刻变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成为新时代找矿突破的关键。
大数据智能找矿,即借助海量数据与智能技术精准定位潜在矿产资源。地质工作人员应用智能算法系统对海量信息展开深度剖析,一旦某区域的地质状况与已知矿区呈现高度相似特征,系统便能凭借规律精准推测出该区域潜在的矿产资源,为后续实地勘探提供方向指引,大幅度的提高找矿效率。
2024年,是大数据赋能地质找矿的关键一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经过两年多的精心筹备与技术论证,真正开始启动了大数据智能找矿预测项目。该项目遵循“边研究、边建设、边应用”的总体思路,秉承“开放、共享、合作”的原则,汇聚了科研院所、高校、省级地勘单位及企业等多方力量,构建了“共商、共建、共享、共用、互利、互惠”的良性ECO,成功破解了系列智能找矿预测技术难题,有序推动了智能找矿预测工作的快速开展。未来,大数据智能找矿预测工作将继续围绕大型资源能源基地建设、战略性矿产资源增储上产目标,聚焦重点成矿区带、矿集区、矿山深部等区域,建设可用性高的地质找矿大数据,助力我国地质找矿事业迈向新高度。
技术的迭代、观念的更新,为地质找矿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去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哈尔滨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精选骨干,剑指多宝山成矿亚带。专班成员整合地质、物探、化探等海量信息,“去粗取精”,对获取的数据反复归并,努力构建数字成矿带,力争实现地质找矿信息的透明立体。经过多次验证,该团队通过数据降维、分类提取多源找矿信息,选定了利用神经网络、集成学习和深度学习组合的技术路径,建立起有代表性的数字找矿模型,探索形成了大数据智能找矿的技术方法。
类似创新实践在各专业中心蔚然成风。有的运用卫星遥感技术,捕捉矿化蚀变异常信息,提前锁定潜在矿区;有的借助AI算法,对岩石样本微观特征进行快速识别、分类。在实验室里,新设备几分钟就能分析完一块岩石样本,过去靠人工则需耗费数小时。科技之光穿透地层,照亮了找矿前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开启了一场兼顾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深刻变革。指挥中心积极做出响应号召,探索绿色勘查模式,力求最大限度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中国地质调查局牡丹江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中心工作区多为森林覆盖区,这里生态系统脆弱,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如何平衡其中的关系成为关键课题。为破解此难题,牡丹江中心的队员深入调研、反复试验,最终将目光聚焦于先进的模块化岩心钻机。与传统的钻机不同,模块化岩心钻机可以依据地形地貌和运输条件灵活拆卸、组装,从而避免了大型设备进场时对植被、土壤的碾压与破坏。模块化岩心钻机“悄然进驻、低调退场”,让山林保持了往日的宁静与生机。
思路新,路才能宽。牡丹江中心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一系列绿色钻探技术应运而生。“一基多孔”定向钻探技术在减少机台占地面积和搬迁次数的同时,精准深入地下矿体,大大削减了施工对旁边的环境的影响;小角度钻探技术在传统槽探无法触及的深覆盖区、复杂地段勾勒出线条,既规避了大开大挖对地表的破坏,又深挖了地表矿体深部的奥秘;相较于传统取心工艺,钢索取心工艺取心效率提升了30 倍以上,不仅能大幅度的提高岩心内管提取和推送成功率,还能使地表水资源得以妥善保护。
与此同时,指挥中心及所属13家单位还先后为西安地调中心、天津地调中心及资源所3家单位提供钻探技术服务支撑,在新疆尔自治区托里县等9个区域开展绿色钻探工作。2024年,指挥中心全年累计完成钻探实物工作量7.2万米,完成比例达到94.87%。
2022年8月,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准研究中心在指挥中心挂牌成立。两年来,标准研究中心严格遵循党中央重要指示,为全局地质找矿事业夯实制度根基。
每当走进指挥中心地质调查标准研究室,总能看到研究人员正紧盯着满桌的稿件、资料与框图,时而眉头紧锁,时而陷入沉思,时而奋笔疾书。大家目光坚定:“咱这活儿,可是为找好矿、找大矿铺路的,再难也得拿下。”
为构建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标准化专项标准体系,在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指导支持下,标准化研究团队开启了西南、西北、东北-华北、中南和华东片区矿业大省的标准化调研行动。白天,该团队兵分五路奔赴矿区了解需求、摸清家底,在严重缺氧的西藏自治区罗布莎铬铁矿区、在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新疆尔自治区乌东煤矿区、在生态转型取得积极成效的白银矿区他们与一线技术人员深入交流,与各省厅科技工作人员积极对接,探寻地质找矿标准化的现状与问题;夜晚,该团队在问卷和资料中找线索、理思路、探未来。历经无数次的推翻与重建后,一幅横向覆盖地质矿产调查评价、勘查与储量管理、开发利用等全生命周期的绿色发展标准体系框架图呈现在众人眼前。有了《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专项标准体系》的支撑引领,有了《地质调查标准化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落地生根,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就有了技术基础和驱动力。
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地质矿产标准化研究团队共发布技术标准45项,组织了4次全国性地质调查标准宣贯培训,惠及学员8万余人,实现了地质矿产领域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区域标准的有机衔接,促进了地质找矿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新装备的转化应用,推动了地勘行业的绿色转型和智能化升级,促进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
岁月悠悠,在指挥中心的找矿奋进征程里,英雄辈出,精神不朽。那源自军旅的红色血脉,于新时代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中融合传承延续,在时代的更迭中始终奔涌炽热,为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驾护航。
西安矿产中心钻探机长、高级工程师华伶俐,便是这群像中的典型一员。30 年前,他满怀壮志投身军营,开启钻探一线生涯,从青涩少年成长为技术脊梁。初上机台,面对全新且复杂的 75 绳索钻具,提取岩心时内管总成突发故障,满头大汗的他在拆卸重组中屡屡受挫。幸得老机长悉心援手,那一刻,他暗下决心,定要攻克技术难关。此后,他如痴如狂地钻研,夜晚梦中都是打钻场景。文化程度不高的他,借专业书苦学,将钻机 500 多个零部件反复拆卸上百遍,积攒 6 万多字笔记,点滴积累终成“攻坚利刃”。2011 年全国地勘行业钻探技能大赛上,高手如云,华伶俐却凭借过硬本领和超强心理素质突出重围、勇夺金牌。
地质之光照亮山川。类似华伶俐这样的“找矿达人”还有很多。比如,呼和浩特中心杨彪,扎根内蒙古哈达门沟14年,在风吹石头跑的大漠孤滩,带领团队在矿区累计探查金资源储量超过20吨;西安矿产中心高永宝,长时间坚持在南疆、秦岭等边远艰苦地区从事矿产调查评价工作,先后完成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 20 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奖8项,发表论文100余篇,入选自然资源部、陕西省科技领军人才;西宁中心支金保先后破解26个技术难题,取得8项技术革新成果;烟台中心段留安,长期扎根野外一线,深耕胶东重点矿区数十载,创新性提出“近东西向构造”控矿模式和“三层结构”勘查模式,成功探获特大型、大型金矿床各1处,累计查明推断金资源量超70余吨
这支地质找矿国家队、生力军,在祖国的山川湖海间跋山涉水,无畏高寒缺氧的高原、人迹罕至的荒野,哪里有矿产,哪里就是他们的家,哪里有宝藏,哪里就有他们坚毅的身影。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号角已经吹响,这支队伍将继续用行动传承“金质”精神,为党和国家的地质矿产事业默默耕耘,筑起守护国家能源资源安全的坚实堡垒,让红色基因在地质找矿的征程中代代相传、熠熠生辉。